发布时间: 2025年03月31日
财联社3月31日讯(记者郭松峤) “6G将通过星地融合实现立体全域覆盖,支持数字孪生、万物智联等新应用场景。”中关村论坛期间,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、总工程师、无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山枝在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(平行论坛)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陈山枝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预计首个标准版本将于2029年前后完成,到2030年才会出现试验网和预商用网络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技术纳入未来产业培育核心框架,在陈山枝看来,6G的主要应用将集中在三大方向,即手机直连卫星、沉浸式体验,以及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。
陈山枝认为,沉浸式体验(AR/VR)将是6G的另一大核心应用,6G将极大提升沉浸式体验的质量,为消费端和行业应用带来全新可能。
以下为访谈实录:
财联社: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列入未来产业培育方向,这清晰释放出国家大力发展6G技术的强烈信号。据你观察,今年6G发展的关键词有哪些?
陈山枝:今年被视为6G标准的元年。实际上,全球6G前沿技术研究自2020年后就已启动,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主要由3GPP主导。3GPP从今年起正式进入6G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阶段,预计首个标准版本将于2029年前后完成,到2030年才会出现试验网和预商用网络。因此,准确来说,今年标志着6G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。
财联社:面向垂直行业跟消费者端,6G商业应用路径是什么,你认为最有前景的应用场景是什么?
陈山枝:我相信6G的主要应用将集中在三大方向:手机直连卫星、沉浸式体验,以及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。
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将成为6G的重要特征。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行业应用的扩展,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将在6G时代深度融合,形成新的统一标准,这一趋势已成为国际共识。
事实上,我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“星地融合”的技术发展路径,即“5G体制兼容,6G系统融合”,并在2020年公开发表相关文章,如今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广泛认可。
沉浸式体验(AR/VR)将是6G的另一大核心应用。6G的超高带宽、超低时延特性将推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普及,而这一进程也依赖于显示技术和终端设备的进步。如果未来这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,6G将极大提升沉浸式体验的质量,为消费端和行业应用带来全新可能。
此外,6G通信和AI融合还将带来应用更广泛的前景,包括在消费端应用。6G将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覆盖,为行业和消费者提供泛在、立体的通信服务。
财联社:关于5G基站建设存在投入大、周期长的问题,考虑到几年后6G技术即将商用,是否需要重新建设全套基础设施?还是会采用更优化的升级方案?"
陈山枝:5G与过去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本质区别在于,它首次从“面向普通消费者”转向了“面向行业应用”。从1G到4G,移动通信主要服务于个人用户,而5G开始深入工业、医疗、交通等行业,这是行业的重大转型。当然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也面临一些“成长的烦恼”,比如基站投入大、周期长的问题。
关于6G的发展方向,它首先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。即完善5G的不足:尤其是行业应用领域,5G尚未完全满足需求,6G需要进一步优化;面向2030年后的新需求:比如AR/VR的沉浸式体验、数字地球等新兴场景。这些应用对带宽和覆盖提出了更高要求,可能需要升级基站或重新部署。
6G的应用场景会比5G更广泛。目前,5G在城市通信中表现良好,但未来如果AR/VR等终端技术突破,现有的基站可能无法满足需求,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。
此外,6G将更注重天地协同——即卫星与地面基站的互补。地面基站的优势在于高容量,适合密集区域(比如中关村可以通过小区分裂“插花式”增加基站数量扩容提升性能);而卫星的优势在于广域覆盖,适合偏远地区或低用户密度场景(比如几百公里内仅有几十个用户)。未来6G会结合两者优势,构建更高效的网络。
值得注意的是,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是平滑过渡的,而不是完全替代。就像今天4G仍在服务一样,5G也会长期存在,甚至通过5.5G(5G Advanced)持续升级。运营商的投资会得到保护,同时逐步满足新需求。
最终,6G的部署节奏取决于两大因素。一是新型终端(如AR/VR设备)的技术突破;二是行业应用的爆发式增长。随着技术进步,未来场景可能会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。